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專題研討(一) 作業二 - 小論文寫作 / 設計文化符碼應用於建築設計的探討-以故宮南院為例-(修改)

設計文化符碼應用於建築設計的探討(修改)

-以故宮南院為例-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文化,是人們生活的知識與經驗所累積起來的一種體現,根據地域的不同,全球各地有著不同的文化。有些地方的文化特色是由於氣候,由於氣候的不同,建築物的形式也因此而不一樣。
  比如中國古時南方的欄杆式建築與古時北方的穴居。又人文思想上的不同,東西方建築物上的表現也不一樣,比如東方傳統建築最常見的「燕尾頂」,有如帶著古時官帽般,有著階級的象徵。西方傳統建築,因熱衷於探索自然定律與宗教信仰的影響,發展出的羅馬競技場、帕德嫩神廟.......等,在規律中帶有時代的思想。
  本研究研究設計文化符碼應用於建築設計,目的為了解文化對建築設計上的影響。了解在現代,我們是透過甚麼思維來進行設計、透過甚麼方法來進行設計。本研究以「故宮南院」為例,探討華人文化如何運用於建築物上。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文化
  文化由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義,原意是「靈魂的培養」,由此衍生為生物在其發展過程中積累起跟自身生活相關的知識或經驗,使其適應自然或周圍的環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
  「文化」在漢語為「人文教化」的簡稱。有「人」才有文化,「文」是基礎和工具,包括語言和文字;「教化」人群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共同規範,因共同規範產生、傳承、傳播及得到認同的過程和手段。

2-2 文化符碼
  文化符碼為一個文化的意義與象徵。(楊裕富,2015)而不同的文化都會累積出其造型文化符碼,或說圖騰。可能因為神話故事、可能因為民族記憶、可能因為日常生活,這些文化符碼可分為:

(1)民族性象徵符碼
  東方如十二生肖、龍、鳳、麒麟.......等幻想或現實生物,或者信仰上的福祿壽、八仙、天上聖母.......等。西方則為耶穌、上帝、天使、惡魔、獅鷲、魔龍.......等。

(2)語文轉化之造形符碼
  因語言而發展出來的一種象徵,東方比如三陽開泰的三陽又諧音「三羊」、五福臨門的福諧音「蝠」,動物與文字間的相關性,造就了人們使用其造形來打造飾紋。

(3)定型化的吉祥話與吉祥畫
  如花開富貴、吉星高照、玉質蘭心......等,其語彙中的植物、礦物、星宿皆傳達了當代的環境所有的東西與歷史。

2-3 文化符碼理論架構
  「文化符碼」(或說符號)為「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所延伸出來的概念,由語言學的核心人物,瑞士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提出,其思想主要為在闡述一個符號、一個詞語它所代表的意義是隨意約定俗成的,且也因為是約定俗成的,所以並沒有特別的意義,只是一個代表。
  而由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在1964年《符號學體系》一書中所提出的概念。其闡述的理念比如獅子一詞所指的意思是一種貓科動物,但是也有些人認為獅子這一詞代表著勇氣、王者風範、貪婪......等意思。意思就是文詞不只有單單表面的意思,甚至還有隱喻、甚至更深層的意涵所存在。
  而後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則結合索緒爾和巴特的理論,提出「符號」所代表的意涵並沒有所謂的絕對,因為就像我們平常跟別人解釋某個詞的意思時,我們都會以其他詞語來輔佐我們解釋,符號並沒有所謂的絕對,其意思是根據所述說語句的上下文來判斷其意思。
  楊裕富教授文化符碼理論的生成,就是結合文化的理念與法國文學家巴特的符號學理論的精華,而推演出設計文化符碼理論,以符號學為基礎,分析語言以外的各種現象的結果。

楊裕富教授的文化符碼分為三個層次:
(1)策略層次:
  涵蓋說服的策略、說服的立場、空間權力與意識型態的解讀,藉此瞭解設計的立場或手法,以及設計者不明自白的部分。簡單來說就是設計時以傳達甚麼東西為目的,並利用人們對於文化的不了解來吸引其目光,並在了解過後加深認識。

(2)意義層次:
  這一層次為設計作品的故事層次與語意層次。 設計時我們以說故事的方式來為所做的設計活化、合理化,賦予其一個劇本。當然,此劇本所要傳達的必須站在當時代背景、人文、環境、生活來考量,才能了解其意涵與真正的意義與所扮演的角色。

(3)技術層次:
  主要在分析設計作品的美感層次與媒材層次,探討符號帶給人們的判斷、心理影響,或者材料帶給人的效果,無論生理或是心理。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
羅蘭‧巴特


雅克·德里達



第三章 研究內容
  本研究內容以故宮南院為例,因此分析之前會先帶來有關於故宮南院的建築團隊、設計過程,並以設計文化符碼理論來為其進行分析,探討故宮南院設計案例。

3-1 姚仁喜〡大元建築工場
  姚仁喜為台灣的建築師,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並於1985年創立建築事務所「大元建築工場」。其建築團隊代表作有坐落於宜蘭的蘭陽博物館、新竹高鐵站、高雄中鋼總部大樓、台北台灣戲曲中心,其建築團隊擅長大型公共空間、博物館、辦公大樓......等等。

姚仁喜


3-2 故宮南院
  故宮南院坐落於嘉義縣太保市,與嘉義高鐵站十分接近。其文化符碼以中國傳統水墨畫之「濃墨」、「飛白」及「渲染」三種筆法為概念發想,發展出虛、實量體相互交織的流線形體。
  實量體為「墨韻樓」,主要功能為展廳及文物庫房;虛量體為「飛白館」,功能為接待大廳、博物館教育空間、餐飲及紀念品商店等。中央走道自南端至美橋開始,以蜿蜒曲線穿入虛、實量體所圍塑之中庭,即為渲染。這三道曲線,同時也象徵著中華、印度及波斯三個古文明,在歷史長河中匯聚交流,衍生出燦爛多元的亞洲藝術文化。
  博物館建築之結構與設備,在抗震、防洪、 環保、安全防災、智慧、便利、舒適等各方面,皆以最高標準進行設計,基礎隔震配置210顆摩擦單擺支承隔震器,可發揮隔震效果。防洪設計以博物館一樓樓版設計,高程為11M,高於200年重現期水位高程。建築物本身取得鑽石級綠建築標章及智慧型建築候選證書。
  故宮南院之所以坐落於太保的原因,就是為了達成「平衡南北,文化均富的理念」,以「藝術扎根」、「連結在地」、「推廣亞洲多元文化」為三大努力方向。

故宮南院樣貌
故宮南院樣貌

故宮南院樣貌



3-3 故宮南院的文化符碼
  水墨一直以來都是中國華夏文化的代表,水墨的表現闡述了文化的思想,透過無彩色在紙張上的揮灑,來傳達欲傳達的畫面、力道、形象。除此之外水墨最重要的就是構圖,一幅好的水墨畫,其構圖畫面是可以引人深深去思考的。
  而故宮南院以「濃墨」、「飛白」、「渲染」為主軸,本研究在此探討其意義。

(1)濃墨:
  墨分五彩,焦、濃、淡、乾、濕。隨著水分的不同,墨也呈現出不同的形象,而濃墨在水墨中為最重要的重點呈現,如植物花卉。
(2)飛白:
  飛白為水墨中,筆劃中間夾雜著的白痕,能帶給人飛動的感覺,故稱其為飛白。宋黃伯思《東觀餘論》記載中提到:「取其若絲發處謂之白,其勢飛舉為之飛。」
  在書寫中運用力道的不同、墨的濃淡來使筆下產生飛白,與濃墨產生對比,以加強作品的韻律感和節奏感。若以實比喻濃墨,飛白則為虛。
(3)渲染:
  渲染為淡墨,利用紙張吸水的特性。讓充滿水分的墨於紙張上擴散開來,用來營造畫面的氛圍。渲染界在濃墨與飛白之間,或說虛實之間。

飛白


3-4 文化符碼層次分析
  本研究以楊裕富博士的文化符碼理論來進行故宮南院於建築設計上的分析如下:

(1)策略層次:(修改)
  前文提到故宮南院的理念為「藝術扎根」、「連結在地」、「推廣亞洲多元文化」這三大點。其坐落於嘉義偏鄉的太保最主要的目的除了要帶動觀光之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連結南北差異並將華夏文物推廣於外海。因此其位置的選擇以不明自白。
  而為何以水墨做為主題,是因為水墨在中國最為代表東方人文思想,傳入台灣後更傳承下去。水墨雖然簡單、沒有色彩,但也正因為其簡單,更能細細去品味其中欲傳達的東西。做為南院的設計文化符碼是再適合不過的。
        而故宮最一開始以太極做為設計出發點,但在台灣地方意識抬頭。若以太極做為符碼又太過中國化,民眾接受度或許不高。因此故宮南院以同為代表太極實虛的水墨技法來修正建築設計的解釋。
(2)意義層次:
  故宮院長馮明珠,於採訪中提到:有南部鄉親好友跟我說,想更親近國寶文物、親眼看到古文物。為了滿足民眾的需求,更加快了南院的興建計畫。而故宮南院的符碼也受其影響,其造型配合人文意義各有不同的表現。濃墨的墨韻樓,功能為展廳與文物庫房,代表著歷史傳承下來的文物、知識;飛白的飛白館功能則為現代的大廳、教育中心、禮品中心,代表著對於現代人的教育。渲染的主要大道、至美橋則穿梭於兩者之中,代表著人們本身,連結著從前以及現在。其文化符碼不只代表人文更代表著傳承。
(3)技術層次:
  墨韻樓以古銅器的紋路與外型做為裝飾,利用光影的變化打造出龍紋,加深了華夏的文化氣韻。飛白館則以玻璃帷幕來傳達虛量體,襯托出墨韻樓的建築外牆的龍紋。其符碼意義讓人一目了然。
        至美橋是一座跨湖景觀橋,整座橋在低空形成一道由水面拔然而起之優雅雙圓弧線,橋面跨徑約142公尺,為避免湖中落柱影響原有人工湖底防水效果,選擇以不落橋墩之結構形式,採用大跨度鋼骨單拱橋,橋體結構以不張揚之輕量化設計為原則,結構支撐僅依賴主拱與S型橋面板間的拱樑與肋板,25根長度與角度都不相同 的拱肋,隨橋面板的彎曲形成變化的序列,呈現出視覺上角度漸變的韻律感。
        為讓拱肋元素清晰表現並考量橋面與遮陽板排水,橋面中央採空縫設計,可供遊客在橋面上左右穿梭與停駐,觀看兩邊湖面之不同景色。橋面本身稍向南傾斜,橋面南北端高程差1公尺,彷彿輕點水面,營造橋體之輕盈感。


第四章 結論
  本研究之經過文化符碼三層次分析後,發現故宮南院的文化符碼,並非只是單一圖像,而是利用了技藝的技法來闡述其建築。而也因為這些技法的表現,讓人們去思索說建築欲傳達的意義是甚麼。符合德雅達所述:符碼一體兩面,除了字面的意義更擁有著更深層的意義。濃墨是種強調的技法,轉化於建築上則是過去;飛白是種勾引人思緒的技法,轉化於建築上則是現在;渲染是種營造氛圍的方法,轉化於建築上則是利用人們的活動來活化空間。
  故宮南院於設計文化符碼上的呈現是相當出色的,先不論其耐震、防水、防火、防風,其用最簡單的符碼、最直白的方式來傳達南院存在的意義。且用最精巧的手法來迴避爭議的建築。


參考資料:
(1) 楊裕富,2015,《設計美學》,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 楊裕富,2004,《創意將作:建築與室內設計》,新北:田園城市。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專題研討(一) 東方設計美學名詞解釋

東方設計美學



東方對於美學一詞的定義

  在東方,美也是一種哲學概念。一般指某一事物引起人們愉悅的情感。「美」於漢字是由「羊」和「大」所組成,於許慎《說文解字中》中,美有「甘」的意思也有「善」。隨著朝代,民族對於美的定義也有所不同。在甲骨文中,美寫作戴羽毛頭飾的婦女,與「每」同源,都表示漂亮、好看的意思。《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謂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魯迅先生曾經把「美」解釋成「戴帽子的太太」。

  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美不能夠離開具體事物單獨存在。這個定義呼應了老子《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美」是由平庸的存在中體現出來的,存在於音樂中的韻律、人們的行為、物體的外表。

  東方美學,包含了中國、印度、埃及、波斯、日本的美學思想。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而中國傳統文化的構成又主要包含了儒、釋、道文化和民間文化,而這四種文化又都有一個推崇的共通點:「真、善、美」。東方美學,正是人們在不同種族、不同環境、不同生活中對美的表達和演繹。



東方美學歷史

  東方美學的歷史依地域的多樣化以及生活中的體悟而有許許多多的不同。但對於美的定義得從王國維開始說起。

第一代美學大師─王國維

  王國維開啟中西文藝美學會通與融合的序幕。他參照在西方美學架構與方法,確立了中國文藝美學作為一個學科的可能,並將傳統重體悟、重經驗的品評方式轉向邏輯與思辯的方向。他的美學代表作《紅樓夢評述》(1904)、《人間詞話》(1906~1908)與單篇論文〈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1907)對於文學界與美學界皆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提出詩詞美學的核心在於「境界」。而此「境界說」乃建立於文學是「純藝術」的、「超功利」的審美思維上,且由詩詞推而含括中國古代所有「純文學」的審美特點。基於對中國傳統「情景交融」理論,從審美關照的角度提出寫情應「沁人心脾」,寫景應如「在人耳目」,使賞美主體產生同理的感受,如此才可謂「境界」。

  王國維的美學思想追求一種客觀的理論境界。比如文學上,在抒發創作主體的情感之外,更是強調哲學與文學藝術的獨立性與真理之價值,而不是為政治服務的工具。除此之外王國維認為,一切的美皆存在於形式。





朱光潛─美學的開拓者

  朱光潛為中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並致力於美學研究、美學教學,治學態度認真,介紹、翻譯、論著美學的著述極為豐富,多達六百餘萬字,開拓了中國美學研究的新領域。《西方美學史》是朱光潛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美學史著作,具有開創性的學術價值,代表了中國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

  「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對於美的看法,朱光潛有五個概念。

一、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一樣。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的人看法不一樣。同樣一顆松,木材商是以實用的目的去看,科學家用研究的心態,而畫家是從美的角度,不同人的眼底,有三種效果。只有畫家藝術家會不考慮實用,而是無所為而為的欣賞眼光。美是不實用的經驗,美的東西需要人們擁有審美欣賞的眼光。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文學藝術作品,如同在夜空中指路的星星閃著光,引領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二、 距離產生美

  人們對於熟悉的事物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美感的意境,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太過接近真實容易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易理解,藝術和美的事物是給人們欣賞的。對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容易產生美感,因距離神秘感而迸發出美感,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三、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

  這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身上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映射到身邊的事物中去。在欣賞古松時,美感里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驗,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驗,有主觀的移情作用。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你怨的或是你恨的,都是主觀的移情作用。

四、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的心理活動,快感是處於實際應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水就會產生快感,但這些都不會有絲毫美感。

五、美感是一種直覺。一瞬間的感受。而聯想會帶著思考,這種思考會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無法單純的欣賞一件事物本身,所以美感經驗同聯想是有不同的兩種概念。

  「人生的藝術化」,可以說是朱光潛美學的理想目標,這是一個十分詩意的令人神往的境界,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任何理論和學說,都來源於對世界和生活的思考,但卻又經常給人遠離生活之感。








東方美學主要理念

生活哲學

  在我們具體的生活方式中也會遵循這些哲學思想。比如喝茶,要講究茶席的設計,空間環境布置也有很多美學講究,甚至有時還有奏古琴、焚沉香、行茶道禮等要求。西方人講究舒適,要求沙發很軟,而我們坐蒲團或木幾,就講究身體的中正,與養生哲學有關。看似簡單的一道茶,就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樂、養生的哲學思想體現出來了。

生命哲學

  東方美學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綻放生命的真善美。莊子所說的「萬物與我為一」就是東方美學所要追求的終極目的或最高境界。而中國文人大部分都有「田園夢」與「山水癖」,寄情山水田園,釋放閒情雅趣,就是人與自然相融合的一種表現。觀想堂的東方美學生活將中國的「和」文化融入生活,進一步提出「自然和」、「社會和」、「身心和」的生活理念。

獲得人生智慧的方式

  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老子的意思是智慧和幸福要向內求。我們追求金錢、名利,豪宅、豪車,這些都是向外求,得到了還想要更多,永無止境。不是向外求不好,只是它會讓我們變得迷茫,如果要追求更多的智慧,更應該關注的是我們的內心。中國人講究修身養性,我們可以在繁忙中學會寧靜,思考一下你選擇了這麼忙碌的生活,當初的目的是什麼?佛學中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其實一朵花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每個人的世界。花也是我,我也是花。東方美學生活的魅力是人與物融為一體,在品茶、焚香、插花、撫琴的過程中觀照萬物增長智慧,讓自己安靜下來,跟自己的內心對話,從而獲得靈魂的適意。

專題研討(一) 西方設計美學名詞解釋

西方設計美學



西方對於美學一詞的定義

  在西方,美學又稱作感覺學,為探討美的本質與其意義的一門學問。美學一詞來源自於希臘語「aisthetikos」,意義為「對感觀的感受」。直到18世紀時,德國哲學家包姆嘉頓將其正名後,美學才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現代西方則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美學的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和「醜」,而是去認識其類型和本質。




西方美學歷史


畢達哥拉斯學派─美在物體的形式


  依據朱光潛所著「西方美學史」中記載,西方最早出現的「美學思想」起源於西元前六世紀的古希臘時期,由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 (Pythagoras, 580~500 BC)及其學派提倡的美,是和諧與比例之美學觀點,因此美是和諧與比例說被認為是西方美學思想的源頭,同時也是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美學核心思想。強調要從客觀的角度,來探索美的本質。且美是存在於物體的一種屬性。

《拉奧孔與他的兒子們》175~50 BC


柏拉圖─美在理念說


  柏拉圖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論的創始人。他所寫的〈大西仳阿斯〉篇被認為是西方第一篇有系統討論「美是什麼」的文獻,字裡行間反覆暗示什麼是美的本質這一個開創性的哲學命題。 換言之,這個思想體系是以客觀唯心的理型論或理念論為核心,把意識與精神性的實體看作世界的本源,強調客觀世界中的萬事萬象都 是由理念分有出來的。

  此外在〈菲雷布斯〉篇中,柏拉圖進一步把現實事物的美,包含繪畫中的再現形象,與由直線、圓圈、平面、立方構 成的抽象之美分為二種不同層次的美。第一種是相對的美,第 二種美就是柏拉圖在美是理型說所推崇超乎世間一切之上的純粹的美或恆常的美,具體特徵便是抽象的幾何形狀,柏拉圖認為幾何形式的美才具有永恆美的條件。

  柏拉圖認為美的本質不等於美的事物,強調美的本質不應從事物的感性形式上去尋找,而應透過「理念」去探尋。美的理念才是世間萬物之美的根源。

亞伯斯《向方形致敬》



亞里斯多德─美學思想與古典主義美學思想的成熟

  亞里斯多德的美學思想被視為西方古典主義美學思想的正宗,主要是建立在當代的詩和藝術(特別是悲劇)的基礎上。他的美學思想受到當時普及的藝術影響甚深,他的兩部權威著作《詩學》與《修辭學》,不但闡述希臘文藝的輝煌成就與美學思想,將希臘的美學思想發展至高峰,並且也成為後世歐洲文藝思想界,主要探討希臘文藝美學思想最重要的參考文獻。

  到亞里斯多德的美學思想,企圖融合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他的美學概念是建立於藝術概念之上,並體現於文藝理論之中。 藝術必須以現實為基礎,並且必須改良,使之比一般的現實更美、更真實、更典型、更理想。

米開朗基羅《創造亞當》(1510)


中古時期─文明的蠻荒期

  從西元4世紀至13世紀,整個歐洲進入的黑暗時期,西方史學家以「中古時期」來命名這一段長達近一千年的文明蠻荒時期。這時期的美學思想主要依附於當時維繫人類文明的基督教神學思想,無法獨立發展,因此此時期的美學思想呈現停滯發展的狀態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不僅動搖中世紀社會基礎,也確立個人價值,肯定現實生活意義,促進世俗文化發展,由此形成與宗教神權文化對立之思想——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肯定人是生活創造者和主人,他們要求文學藝術表現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學為人生謀福利,教育發展人的個性,即要求把思想、感情、智慧都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因此,人文主義的學者和藝術家提倡人性以反對神性,提倡人權以反對神權,提倡個性自由以反對人身依附。在此基礎上,美學在人文主義上再度發展。

啟蒙運動─經驗理論

  否認任何天賦觀念,只有感性經驗才是認識的唯一泉源。以經驗為出發點,既能達到唯物主義,也能達到唯心主義。美的本質就是自然神所賦予的自然形式的和諧,美也有三種,第一種死形式的美,如金屬石頭木料。第二種,賦予形式的形式所產生的美,即由有理智的人所創造的美,藝術美。最高級的美創造了賦予形式的形式本身,乃是一切美的基礎泉源。三種美由低而高構成美的階梯,組成和諧的宇宙整體。自然神是美的總根源,創造了第一性的美。而人是小宇宙,可以反應偉大的藝術作品,大宇宙。人所創造的是,第二性之美。



西方美學主要原理

(1)主從關係原理:

  指將藝術品的形狀、塊體、主體組織而成。有一些造型元素要成為主角,會占畫面中的主要位置,成為焦點 ; 另一些則由造型元素為配角。

(2)對稱與均衡原理:

  指兩個相同形狀做結合,以中心軸鏡射到反面,形成了對稱,作為在畫面中穩定的元素。均衡原理是指當兩個形體組成為一體時,不是完 全對稱的,是因隱形的力線,而讓畫面是呈現穩定的。

(3)對比原理:以紅配綠對比色彩道理來比喻,指完全不同性質,在畫面中呈現 襯托的效果。

(4)韻律原理:指相同或類似的造型元素重複出現,形成和諧的規律,如音樂。

(5)和諧原理:指相似或不同形體出現,呈互相配襯。

(6)漸變原理:指造型元素逐漸變化所呈現的美感,例如由大到小,小到大。

(7)比例原理:指一個長方形的長與寬的特定比例所形成的美感。西方藝術家認為 只要長與寬是整數比,即能呈現美感。到了十九世紀出現等比級數說與黃金比例說。經長久的研究,發現長與寬比是1:1.618,稱為黃金比。



  西方美學以前主要在探討美的本身、美存在為何,而沒有關注在美的物體上。也因此在發展上主要都以哲學思想演變為主,受其影響,西方美學的主要核心在於從自然中尋找規則、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