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專題研討(一) 作業四 / 小論文寫作 以敘事設計美學探討建築設計思維-以聖家堂為例 -

以敘事設計美學探討建築設計思維
─ 以聖家堂為例─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God is not in a hurry.」我的客戶並不匆忙。這是高第.安東尼生前在興建聖家堂 (Sagrada Família) 的誕生立面時所說的話。聖家堂的建造自1882年開始橫跨了三個世紀,直至現在也還沒有興建完成,然而尚未完成的原因除了資金來源之外,不外乎就是建築師對於這座教堂的心思。
  這座教堂矗立於西班牙巴塞隆納所帶來的價值是甚麼?為探討這個問題,本研究欲以敘事設計美學的思維分析聖家堂的存在意義、闡述思想、以及設計細節巧思,幫助我們理解經由高第仔細規劃與不斷琢磨的偉大建築─聖家堂。


聖家堂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敘事設計美學
  敘事設計美學為用造型說故事的美學 ( 楊裕富,2011) ,也就是探討作品本身所要傳達的寓意,一種注重藝術創作內涵及意義更甚於藝術創作形式的態度。從過去到現在,人們的歷史都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傳承的過程中有的根據現實來記載身邊所發生的事物、有的創造神話來彌補歷史的缺漏、有的經由理想與想像來美化歷史上的錯誤,在這段歷史塑造的過程之中,有的經由文字記載、有的經由圖像記錄、有的經由塑像刻畫、有的經由技藝與百工傳承。自然而然的,這些物品的形狀、文字的表象、符號的造形......等等,就帶有著其故事性,也就是其存在的意義。為什麼這個東西長成這樣?它所想要傳達的意義是甚麼?了解事物的本質、探究其淵源、感受其帶給你的意義這就是敘事設計美學最主要在闡述的思想。
  敘事設計指的就是:
(1) 設計作品會說故事
(2) 其造形表現有一定的主題、子題、題素
(3) 設計作品有豐富的表情
(4) 運用各種造形符號,達成有目的性的吸引力
(5) 設計作品不但追求造形美感,也追求造形意義

2-2 敘事設計的手法
(一) 藝術術科的傳統與前現代性
  比如壁畫那樣直接運用畫像與圖像將要傳達的故事直接完整的表現出來,或者匾額、招牌......等等可以直接讓觀賞者一目了然的傳達方式。

(二) 符號學與語意學所衍伸出來的設計手法
  以造型的單元或者局部造形來表達欲傳達的故事性,比如建築物上的造形元素和式樣。

(三) 劇情模擬所衍伸出來的設計手法
  以行進的過程來安排造景與情境,形成一個有完整時間序列的「情境與故事發生場所」,利用劇本的安排和氣氛的營造傳達欲傳達的故事性給觀看者。

(四)後消費時代與主題樂園興起後所衍伸出來的設計手法
  從眾人皆知的故事,如:童話、神話、卡通,中的故事主角、道具、配件等抽取具有特定意義的造形元素,重新編排在設計中。

(五) 語藝學與論證結構所衍伸出來的設計手法
  運用於視覺傳達與展示設計上居多,利用說話的藝術來傳達想傳達的故事。

(六) 情境設計所衍伸出來的設計手法
  將要展示的物件加以拆解分出不同的元素,加以轉化後再重新安排與組織其展示、觀看順序,以符合所訂定之主題。

(七) 文本與文脈論所衍生的設計手法
  在作品中融入兩個不同的文脈。實質環境的文脈為利用作品的不同面向與環境產生對話、時間的文脈為在對的時機對的時間表達出立場與看法。

(八) 從形式操作轉化到意義操作所衍伸出來的設計手法
(1) 形式操作:
  幾何形式的操作、主副體的構圖組合、電腦形式操作、裝飾.......等等。
(2) 意外操作:
  機能主義、構成主義、局部放大、感官主義.......等等。

 (3) 意義操作:
  聯想自己傳統建築中歷史元素的添加,或對特定文化裡的設計文化符碼,以造形的方式添加至設計作品中。


第三章 研究內容
  本研究內容以聖家堂為例,因此分析之前會先帶來有關於聖家堂的建築師、相關歷史,並以敘事設計美學的思維來為其進行分析,探討聖家堂這個案例。

3-1 聖家堂
  聖家堂的建築風格為19世紀中到20世紀初在西班牙巴塞隆納當地盛行的「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聖家堂全名為Basílica i 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ília,意思為神聖家族贖罪的教堂,原為私人的宗教建築,但隨著新藝術主義的發展,聖家堂隨之改建。
  1882年動工時,由Josep Maria Bocabella領導、Asociación Espiritual de Devotos de San José宗教團體出資、由第一任建築師Francesc de Paula del Villar開始興建。一年後,建築師Francesc de Paula del Villar因設計的教堂成本太高,和宗教團體意見不合,辭職而去,隨後則由Antoni Gaudí i Cornet,也就是高第,擔任第二任建築師繼續進行建造。高第設計聖家堂時,除了已動工的部分之外,把原有的設計全部修改並重新設計,為聖家堂重新塑自全新的風貌。
  聖家堂設計有18座高塔,高第生完成的部分僅有地下聖堂與誕生立面。地下聖堂建於1889~1892年,「誕生立面」建於1892 ~1930年,高第去世於1926年,「受難立面」建於1954 ~1977年,偏殿和中殿建於1978~ 2000年,「榮耀立面」還在建造當中,教堂中間的六座高塔也還沒開始建造,目前規劃預計於高第死後的一百年,也就是2026年完成工程,來記念這位偉大的建築師。

3-2 高第.安東尼
  高第出生於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巴塞隆納地區,世代是做鍋爐的鐵匠,所以他天生具有良好的空間解構能力與雕塑感覺;又因小時患有風濕病而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高第便把興趣放到觀察大自然上,為他日後成為師法自然的建築師奠定基礎。高第從觀察中發現自然界並不存在純粹的直線,他曾說過:「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所以終其一生,高第都極力地在自己的設計當中追求自然,在他的作品當中幾乎找不到直線,大多採用充滿生命力的曲線與有機型態的物件來構成一棟建築。
高第.安東尼


3-3 加泰羅尼亞現代主義
  19世紀末的西班牙藝術領域混亂為。 這一時期的建築本身處於一種危機狀態,不斷重複過去的新古典主義和新浪漫主義的藝術運動;建築師們並沒有新的技術方法來填補這些風格的空白。不過,隨著城市不斷的發展以及城市化的迫切需求是人們重新進行城市設計規劃,興起了影響整個社會風氣的民族運動─加泰羅尼亞現代主義。這個「現代主義」的運動打破了不確定性,對19世紀最後十年和二十世紀最初二十幾年經濟、政治和地區發展的產物有著重大影響。在這30年間,加泰羅尼亞的資產階級是整個運動的主要推手,他們致力於工業和商業經濟的興盛,對自身有深刻的認識,一直希望有別於西班牙其他地方的資產階級。他們的理想是建設一個自由、有文化、國際性的加泰羅尼亞。

3-4 聖家堂的建築設計
  高第的建築設計上都有著大自然的影子,他觀察大自然並師法於大自然,分析其結構組成後運用於建築設計上,可謂有著現代興起的仿生設計的思想,高第師法於自然的建築結構如下:

(1) 模仿水晶與穀物的高塔
(2) 樹狀梁柱結構:
  聖家堂原本要興建成哥德式教堂,而哥德式教堂都有一個共通點─飛扶臂,若沒有這個支撐結構,教堂的巨大牆壁就沒有辦法直立起來。但高第討厭飛扶臂的造形,因此他重新想了一個能撐起整個教堂的替代方案─樹狀梁柱。這些經過特殊設計的柱子,越往上延伸分岔越多邊與面,也因此能將重量隨著柱子傳至地面。除此之外,高第為了計算其柱樑結構利用了倒掛模型來模仿力學的機制,再藉由反過來當成算出柱子的數量、位置。
柱子模型


樹狀柱

柱體力學傳導

力學到掛模型


(3) 蜥蜴型滴水嘴
(4) 蝸牛殼狀盤旋樓梯
(5) 模仿巨浪空間的高架走廊
聖家堂螺旋梯

  而這座聖家堂主要分為三個立面,每個立面分別有四座鐘塔,建築的中央又另有六座高塔,總共為18座高塔。三個立面分別為「誕生立面」、「受難立面」、「榮耀立面」,三立面的十二座塔分別代表耶穌的十二使徒;建築的中央另有六座高塔,其中四座代表聖經四福音書的作者:馬太、馬可、路加、約翰,一座代表聖母瑪利亞,一座代表耶穌基督。
  教堂的設計帶有強烈的自然色彩,高第參考很多動植物的形態來設計教堂,更以《聖經》中的各個場景在整個建築中如同圖畫一樣逐幅展現,使這個教堂成為每個來訪者都可以讀到的一本天主教教義問答書。而教堂三個立面的意義分別代表:

(1) 誕生立面 (Façana del Naixement,位於東側) 
  以基督的誕生為題,牆上的雕塑展現了由童貞瑪利亞懷胎到基督成長的故事,因是歡迎慶祝基督誕生,以歡喜愉悅的雕塑為主。整體雕塑與建築線條較圓潤。
誕生立面


(2) 受難立面 (Façana de la Passió,位於西側) :
  以基督的死亡為題,高第為了表現受難的痛苦,設計了有稜有角的線條,雕刻家蘇比拉克斯(Josep Maria Subirachs i Sitjar)按照高第留下的圖稿刻出了由最後的晚餐到基督被釘十架,到基督升天的故事。除此之外藉著西方日落的象徵耶穌的升天,因此此立面位於西方。

受難立面


(3) 榮耀立面 (Façana de la Glòria,位於南側,尚未完工) :
  為三個立面中最大的立面,表現耶穌的榮耀與偉大,高第的設計圖中,打算利用樓梯來帶領人們一步步進入信仰。

榮耀立面模型


3-5 以敘事設計美學坦討聖家堂建築設計
  聖家堂最一開始只是個純粹要重新改建的宗教建築,但隨著高第之手,呈現出了全新的風貌。聖家堂所想傳達的,就是整個聖經的故事、耶穌的故事,藉由這些元素再延伸出欲使用的元素、題素,聖家堂上的每一處,都不僅僅只是造形上的層次、更賦予了其意義上的層次。除此之外,高第不被意義層次與造形層次綁住,邁出了創新的一步 (對於當代而言) ,充分表現出當時加泰羅尼亞現代主義的精神─自由且不受拘束的創作。

第四章 結論
  本次研究以聖家堂做為例子目的除了為了瞭解聖家堂這個建築外,其建築所要傳達的故事與語彙更是我們現代年輕建築師所要學習的。聖家堂是個宗教建築,其造形語彙上所傳達的故事也是耶穌的故事、聖經的故事,藉由這些故事我們可以重新審視自己、重新思考。但聖家堂所能傳達的絕對不只有宗教故事,高地對於建築的熱忱、建築的熱情,我們可以藉由他的設計圖、藉由他的模型、藉由它完成的建物充分感受到,正因為它的觀察細膩、不受拘束的創作,才能發現並師法大自然,創造出令人驚艷、與當代與眾不同的建築。聖家堂除了宗教故事,想要傳達的還有:快樂自由創作之餘,不忘對自己態度的堅持,才能發現全新的事物、感受生活周遭的美。

參考資料:
(1) 楊裕富,2015,《設計美學》,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 楊裕富,2004,《創意將作:建築與室內設計》,新北:田園城市。
(3) 楊裕富,2011,《敘事設計美學 四大文明風華再現》,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 超級建築─巴塞隆納聖家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BtJhVbruWY

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專題研討(一) 作業三 / 小論文寫作 以審美思維三向度探討建築設計-以北投法鼓山農禪寺例 -

以審美思維三向度探討建築設計

─ 以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為例 ─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審美,為欣賞一件事物時所感受到的感動。從古至今無論是東西方,都有人不斷探索著何謂為「美」?在西方,從畢達哥拉斯闡述美存在於物體的唯物主義,到亞里斯多德融合唯物主義與維心主義的現實主義;在東方,從周朝禮樂制度開始延續下來的生活態度,於各個不同領域的鑽研,比如:品茶、品酒、品香、品詩、品食、品樂.......等等。那麼審美有一定的標準嗎?或是說有一定的程序嗎?
  在過去,西方古典美學所提倡的三要素為「優美、悲劇、崇高」。以戲劇舉例,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就是最好的例子,藉由故事的悲慘、痛苦、不情願來襯托出人生的體悟,從中體會悲壯之美。但到了經過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現在,綜合不同文明與時期的審美思維主要可以分為三個向度。
  本研究欲以審美的三向度探討法鼓山農禪寺,運用美學的思考分析分析該建築的設計美學與設計手法,以達到審美最主要的目的─了解該物怎麼感動人。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美
  美是一種哲學概念,一般指「某一事物引起人們愉悅情感的一種屬性」。而專門用來研究美的學科是美學,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
  美的哲學定義: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具體環境、現象、事情、行為、物體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的特殊性能、正面意義和正價值,是人們在密切接觸具體事物,受其刺激和影響產生了愉悅和滿足的美好感覺後,從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取出來的有別於丑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
  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美不能夠離開具體事物單獨存在。《道德經》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西方亞里斯多德也是如此闡述。
  以上為「美」於字面上的意思,但真正的美不應該是個學問,而是我們對於生活周遭的感受與感動。美更是一個過程,一個讓自己過濾掉一切外在雜事,透過感受生活找回自我、了解自我的過程(蔣勳,2007,孤獨六講)。

2-2 審美思維三向度
  審美思維三向度分別為:
(1) 形式向度:
  主要探討形而下的美學、器物美學。為賦予物品美感的操作手法,比如比例原則或者規律圖案所帶來的和諧感。

(2) 意義向度:
  探討敘事美學、神話美學。為物品欲傳達的情境與意象。

(3) 本質向度:
  探討形而上的美學、藝術哲學。主要針對美的概念、美的範疇、美的主客體,經由審美的經驗在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間的論證。


第三章 研究內容
  本研究內容以農禪寺為例,因此分析之前會先帶來有關於農禪寺的的建築團隊、設計過程,並以審美思維三向度來為其進行分析,探討故宮南院設計案例。

3-1 姚仁喜〡大元建築工場
  姚仁喜為台灣的建築師,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並於1985年創立建築事務所「大元建築工場」。其建築團隊代表作有坐落於宜蘭的蘭陽博物館、新竹高鐵站、高雄中鋼總部大樓、台北台灣戲曲中心,其建築團隊擅長大型公共空間、博物館、辦公大樓......等等。
姚仁喜


3-2 法鼓山農禪寺
  農禪寺坐落於台北市北投區。但原本的農禪寺位於新北市金山區、2005年落成開山的法鼓山,是台灣佛教禪宗重鎮之一,創建者是2009年圓寂的聖嚴法師。它也是漢傳佛教著名的佛法教育團體,在台灣北、中、南、東各區都設有分院、精舍,在美國紐約也有兩處弘法地點。
  但若說起法鼓山的起源地,則必須回到位在北投大業路巷道裡的農禪寺,創辦人是原籍江蘇泰縣,1949年來台後,即在北投設立佛教文物館、辦雜誌宣揚佛法的東初老人。1965年,東初老人在關渡平原購置一塊土地,準備成立中華佛教文化館分館。1975年,兩層樓的開山農舍落成,東初老人取法百丈禪師「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農禪精神,將其命名為農禪寺。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聖嚴法師自美返台接任住持,到2009年之前,這裡一直都是聖嚴法師弘法的主要道場。之後,隨著學佛信眾的人數越來越多,兩層樓的農舍很快不敷使用,鐵皮屋因而陸續搭蓋、擴建,農禪寺當時儼然成了一座鐵皮叢林寺院。興建正式大殿的想法,一直放在聖嚴法師心中。
  然而,台北市政府1986年公告成立「關渡平原自然保留區」,位在區內的農禪寺幾度面臨必須拆遷的困境,遑論興建新的大殿建築。幸而在信眾奔走爭取之下,2004年台北市政府通過將農禪寺登錄為歷史建築,兩層樓農舍,以及在聖嚴法師構想之下,在農禪寺入口興建的「入慈悲門」牌樓,均受到保存,其他鐵皮屋則允許改建。因為這個轉機,大殿的興建計畫才重現曙光。聖嚴法師晚年,把農禪寺大殿的新建工程,交由與佛法結緣甚早,曾經翻譯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所著《近乎佛教徒》一書的建築師姚仁喜設計。

坐落於關渡平原的 農禪寺




3-3 農禪寺建築特色分析
  姚仁喜在設計前與聖嚴法師討論對於建築有何看法時,聖嚴法師僅回答:「水中月、空中花。」也就是所謂的鏡花水月,為佛法中所闡述的思想之一,姚仁喜又是如何來呈現該思想呢?

(1) 建築物主體─ 水中月、空中花
  台灣多數的廟宇建築,充其量只是舉辦法會的場所,因而在建築美學上,忽略了對周遭景觀的考量,也少了對精神靈性的體察。聖嚴法師生前表示,農禪寺不要再蓋這樣的大殿,而是要蓋一座「景觀道場」。在向聖嚴法師請教理想中的大殿樣式時,法師悠悠地描述禪定之中見過的大殿面貌:「水中月、空中花」,並將其命名為「水月道場」。
  大殿前方有水池,池水之上有大殿的倒影,殿外有幾根巨大的柱子,柱子與柱子之間有金色的布幔,風吹過時,布幔飄動,倒影晃動,虛、實交錯難分。姚仁喜興建後於採訪中又說聖嚴法師禪定中所見影像的內涵:「建築是實體的東西,但師父在說的,是一個幻像。照理說,所有的東西都是幻像,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農禪寺前的水池,白天或夜晚都看的到建築物的倒影,水隨著風吹波樣呈現不規則、建築物的倒影也隨而不規則。坐在此畫面前,雖然簡單,但虛實交錯的畫面不禁引人細細停留並思考。

農禪寺導覽圖

農禪寺水中月、空中花的意境寫照



(2) 連廊─ 無的體現
  連廊為進入農禪寺大殿前的通道,利用清水模做為主要材質,清水模的無彩色─淺灰色配合光線的變化,讓人們走於連廊時便可轉換心境、慢慢入靜。

連廊


(3) 心經牆與金剛經牆─ 佛之以光、佛法無所不在
  大殿內部西面的牆上,加上《心經》的鏤空刻字,讓隨時都在變化的光線射入後,在大殿其他三面的玻璃門窗及牆上,投映出經文虛幻的一面,也讓硬梆梆的建築,呈現無常的空相。
  大殿後方連接一棟L型建築物,裡頭是禪堂與法堂。這棟建築物外牆上,鏤空刻有五千多字《金剛經》經文,與大殿內的《心經》相映,宣說直指人心的禪宗佛理。

《心經》牆面

佛之以光─利用光線訴說經文

《金剛經》牆

3-4 以審美思維三向度分析農禪寺
(1) 形式向度
  農禪寺利用「水中月、空中花」為主題來呈現其美學形式。利用水面的柔和、光線的變化、建築物簡潔的實體,這三個要件交織成一個闡述著佛法思想的建築物,而不再只是一個過度裝飾的傳統廟宇建築。
(2) 意義向度
  農禪寺以水面倒影、經文牆來傳達佛學思想─人生不應過度追求,時而停下來感受生活周遭、給予心靈適度的休息。此一想法正與美學思想互相契合、息息相關。農禪寺無論時室內空間或者室外空間,皆是讓人們一個坐下來、靜下心來的好場所。
(3) 本質向度
  蔣勳《孤獨六講》提到人在孤獨的時候,更能聆聽到周遭一切、體會到生活周遭的美。而所謂的美正是感受生活的學問,當我們生活過度追求功名利祿時,往往忘了一直身在身旁的事物。佛法所闡述的思想也是如此,一切事物不過如「水中月、空中花」,體會現在周遭所有才是真正的美。


第四章 結論
  本次研究選擇以農禪寺作為審美思維三向度分析的案例,最主要的目的為探究宗教思想所追求的與美學所追求的是否一樣?就分析而言,兩者所追求的思想其實很接近,都脫離不了人的感受與體會。無論哪一個文化的建築物、哪一個時代的建築物,其存在的意義永遠都是建築師們的體悟與思想。就如蔣勳所說的,當我們停下來品味其建築時,我們所感受到的正是建築師所傳達的建築設計美學。



參考資料:
(1) 楊裕富,2015,《設計美學》,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 楊裕富,2004,《創意將作:建築與室內設計》,新北:田園城市。
(3) 楊裕富,2011,《敘事設計美學 四大文明風華再現》,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 蔣 勳,2009,《孤獨六講》,台北:聯合文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