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代主義思維反思中式園林建築
─ 以林本源園邸為例─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園林,是中國建築的特色之一,更是集建築、書畫、雕刻、文學、園藝等藝術於一身的美學寶庫。台灣相對於中國,園林建築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而獨樹一格,但明清時期隨著漢人遷台,台灣的園林建築將中國的園林設計思維保留了下來,而本研究的目的為利用現代主義思維反思位於台灣板橋的園林建築「林本源園邸」,藉由兩種不同的思考模式,分析並襯托出園林的設計手法和設計之美,並了解坐落於台灣本土的建築歷史。
|
圖1. 林本源園邸一隅 |
|
圖2. 林本源園邸導覽圖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從文化的歷史角度來說,是1914年之前的幾十年中,興起的新藝術與文學風格,藝術家為了反抗19世紀末期的陳規舊矩,轉而用一種他們認為感情上更真實的方式,來表現出大家真正的感受與想法。現代主義相信那些「傳統」形式的藝術、文學、社會組織和日常生活型態都已經過時,因此有必要將這些過時的東西掃除並且重新創造文化。現代主義鼓勵人們去重新檢視從商業活動到哲學等這些既存事物的每一個面向,找出在裡面有什麼東西是在「阻礙」進步,並且將那些東西替換成新的、更好的東西,來達到那些舊有東西原本希望達成的同樣目標。本質上,現代主義運動認為20世紀的嶄新現狀,都是具有永恆性及內在性的,因此大家必須調整他們的世界觀,接受這些新興而同時也是美好的事物。
現代主義在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性質,在經濟領域,現代主義所提倡的是如馬克思主義的集體主義;在政治方面則為保衛國家、擴張民族的領袖崇拜;在藝術領域,則是把過去所有的標準與制式規範全部屏除;在建築領域,則是捨棄過度的裝飾,讓建築只留下幾何型態。簡單來說現代主義就是拔除一切會阻礙自身進步的一種思想、拒絕以往標準並發展出全新標準的一個過程。
2-2 現代主義建築與現代主義設計
現代主義設計首先在建築領域產生,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成熟於20世紀20年代,20世紀50—60年代達到巔峰。歐洲以德國為中心,二戰後轉向美國,進而傳播到世界各地。這種建築的代表人物主張:建築師要擺脫傳統建築形式的束縛,大膽創造適應於工業化社會的條件、要求的嶄新建築。現代主義建築在材料上大膽採用鋼筋混凝土、玻璃、鋼材等工業化提供技術、材料代替傳統木材、石頭、磚瓦。在設計形式上反對任何裝飾,採用簡單的幾何形體。因此,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和激進主義色彩,又稱為「現代派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築美學原則。其中包括表現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統一;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建築形象的邏輯性、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淨的體形、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現代主義建築也不是一塵不變的,在基本特徵相同的情況下,結合各國各地的特點又有相對的差異。現代主義主要代表的建築師有德國的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法國的勒·科比意(Le Corbusier),芬蘭的阿爾瓦爾·阿爾托(Hugo Alvar Henrik Aalto)。
|
圖3. 現代派建築師之一─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 |
2-3 中國園林
園林是中國建築的特色之一。廣義上,園林意指在人工建築出來的環境中模擬自然景物,範圍相當廣,小至盆栽的植種,大至池水與假山的布景。中國園林的重點則在於造景的巧妙,如何模擬自然而不落痕跡;如何將有心安排的布局與藝術性的意境搭配一起;如何將理水方式、石、亭、盆栽、林、窗、門一一運用,並搭配季節變化和當地建材、民俗風情、和主人的個性特色等,都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園林是人們為了遊覽娛樂的方便,用自己的雙手創造風景的一種藝術。由於各民族、各地區人們對風景的不同理解和偏愛,也就出現了不同風格的園林。世界上的園林可分為三個系統—歐洲園林、西亞園林和中國園林。中國園林,有著悠久的歷史,擁有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原則,也就是說,園林雖然是人造的,但其呈現的景色必須真實如自然。那融傳統建築、文學、書畫、雕刻和工藝等藝術於一爐的綜合特性,在世界園林史上獨樹一幟,享有很高的地位。
中國園林萌發於商周,成熟於唐宋,發達於明清。並經歷5個發展階段:
(1) 商周時期:帝王在開闢的原始的自然山水叢林進行狩獵,山水兼供游賞,稱為苑、囿。
(2) 春秋戰國至秦漢:帝王和外戚、權貴模擬自然美景和神話仙境,以自然環境為基礎,又大量增加人造景物,建築數量多,鋪張華麗,講求氣派。帝王園林與宮殿結合,稱為宮苑。
(3) 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人參與造園,以詩畫意境作為造園主題,同時滲入了主觀的審美理想;構圖曲折委婉,講求趣味。
(4) 兩宋至明初:以山水寫意園林為主,注重發掘自然山水中的精華,園景主題鮮明,富有性格;同時大量經營邑郊園林和名勝風景區,將私家園林的藝術手法運用到尺度比較大﹑公共性比較強的
風景區中。
(5) 明中葉至清中葉:園林數量驟增,造園成為獨立的技藝,園林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私家園林(主要在江南)數量驟增,皇家園林仿效私家園林,成為私家園林的集錦。造園法則成熟,出現了許多造園理論著作和造園藝術家。
中國園林的種類又可分為:
(1) 帝王宮苑:大多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而成,一般占地很大,少則幾百公頃,大則幾百里。歷史上著名的宮苑有秦和漢朝的上林苑、甘泉苑,隋朝的洛陽西苑,唐的長安禁苑,宋的艮岳等。現存皇家宮苑都是清代創建或改建的,著名的有北京城內的西苑(中﹑南﹑北海)﹑西郊三山五園中的頤和園﹑靜明園﹑圓明園(遺址)﹑靜宜園(遺址)﹑暢春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帝王宮苑都兼有宮殿功能,其苑景部分的主題多採集天下名勝﹑古代神仙傳說和名人軼事,造園手法多用集錦式 重各個獨立景物間的呼應聯絡,講究對意境鏈的經營。
(2) 私家園林和庭園。多是人工造的山水小園,其中的庭園祗是對宅院的園林處理。一般私家園林的規模都在1公頃上下,個別大的也可達4、5公頃。園內景物主要依靠人工營造,建築比重大,假山多,空間分隔曲折,特別注重小空間、小建築和假山水系的處理,同時講究花木配置和室內外裝飾。造園的主題因園主情趣而异,大多數是標榜退隱山林,追慕自然恬淡。歷史上著名的私家園林很多,見於記載的就不下1000餘座,其中,蘇州、揚州、南京的園林最為人所稱道。
(3) 寺觀園林。一般祗是寺觀的附屬部分,手法與私家園林區別不大。但由於寺觀本身就是出世的所在,所以其中園林部分的風格更加淡雅。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寺觀地處山林名勝,本身也就是一
個觀賞景物,這類寺觀的庭院空間和建築處理也多使用園林手法,使整個寺廟形成一個園林境。
(4) 邑郊風景區和山林名勝。如蘇州虎丘、天平山、揚州瘦西湖、南京栖霞山、昆明西山滇池、滁州
琅琊山、太原晉祠、紹興蘭亭、杭州西湖等;還有佛教四大名山,武當山、青城山、廬山等。這類風景區尺度大,內容多,把自然的、人造的景物融為一體,既有私家園林的幽靜曲折,又是一種集錦式的園林群;既有自然美,又有園林美
2-4 中國園林設計手法
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園林,它們之間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徵,主要有:
(1) 追求詩畫意境:追求詩的涵義和畫的構圖就成為中國園林的主要特徵。
(2) 注重審美經驗,通過多種手段調動審美主體的能動性:園林畢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將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現出來,其中的詩情畫意,多半是人的審美經驗的發揮,即所謂借景生情,情景融。
(3) 創造無窮的空間效果:私家園林面積都不大,皇家宮苑又是私家園林的集錦,而詩情畫意的美學內涵則是某種連續委婉的曲線流動。
(4) 特別強調借景:借景包含借入與屏出兩個相反相成的部分。《園冶》指出:「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俗則屏之,嘉則收之」,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種種手法。
而園林造景的五大關鍵要素為:
(1) 山石:中國文人喜在家中庭院堆山迭石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大而多孔的山石通常被認為是最有價值的 。永恆的山石象徵著古代道教思想講求的修養身心,自然恬淡之所。
(2) 水體:水體景觀被公認為是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園林中的山體及其它元素相互平衡。觀賞中國古典園林的最佳之處是依湖觀山。
(3) 建築:通過建築精巧布設將一個中國古典園林分成 一處或多處景觀。 建築設計突出庭院和庭外門窗觀景視點。
(4) 植物:一些特定植物,在源遠流長的中國園林文化里,因其自身的文化性倍受中國古典園林所青睞。如松,柏,梅,竹因其在惡劣的氣候和環境條件下生長, 含意深邃,建造園林使用最多。
(5) 藝術品:中國園林設計本身就是的一種自然和藝術的完美結合,是由建築、山水、花木及書法,
繪畫、詩歌、舞蹈、插花和觀石藝術品組合的一個綜合藝術品。
第三章 研究內容
3-1 林本源園邸
清,乾隆43年(西元1778年),林應寅自中國福建漳州龍溪來台至淡水廳新莊(今臺北新莊),設帳授徒,從事教職。並於乾隆50年(西元1785年)時返回福建龍溪。據專家考證,林應寅應是林家最早至臺灣的先祖。次子林平侯於16歲時(乾隆47年)渡台尋訪父親,並受雇於米商鄭谷之家。但林平侯極有經商智慧,鄭谷慨然借予資金幫助他創業,當年臺北淡水河航運暢行,稻米運銷為貿易大宗,林平侯以運米為業,又逢林爽文事變,稻米價格高漲,林平侯既為米商,在運米業上獲得了極為豐厚的利潤。
後來林平侯與竹塹林紹賢共同經辦臺灣鹽務,更累積了不少財富。當時林平侯年已40,於是衣錦還鄉,返回中國捐官,擔任廣西柳州知府共7年。後來林平侯無意於仕途,於是在嘉慶21年(西元1816年)辭官返台定居。但是當時臺北淡水有嚴重的漳州、泉州人械鬥的事件,為了避禍,林平侯在嘉慶23年時,遷居至大嵙崁(今桃園大溪)的三層(今福安里)定居,並興建巨宅、築大嵙崁堡防禦亂民、開墾田地、築灌溉水圳,田租收入大增。此後林平侯多次協助官府平定民亂,並籲請朝廷興建淡水城。道光27年(西元1847年),林家為了收佃租方便,在枋橋(即今板橋)建弼益館,此為林家在板橋地區構屋的開始。
林平侯生有五子,依次為林國棟、林國仁、林國華、林國英、林國芳,分別管理林家的五個家號(商店號):飲記、水記、本記、思記、源記,意為「飲水本思源」,並以「本源」為總家號。林家五子中以林國華與林國芳兩人最為賢能,承繼家風,勇於開拓本業。此時漳州、泉州人的械鬥事件仍未平息,為了避禍,兄弟二人在枋橋漳州籍居民的邀請之下,林家於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於枋橋弼益館旁興建三落大厝,並於咸豐3年落成後舉家遷入,咸豐5年開始籌建枋橋城以抵禦泉州人騷擾。不久後,林家開始在大厝後興建園林庭園,並且聘請文人呂西村、謝琯樵等名士擔任西席(即家庭教師),為北臺灣帶來不少文化氣息。林家第三代的林維源、林維讓承繼了前兩代的開展,在短短三代之內成為臺灣的鉅富,林維源並且在清法戰爭後,大力協助臺灣巡撫劉銘傳進行番界的拓殖、地方實業的推廣與撫墾制度的推行。今日遊客所暢遊的林本源園邸,也是在這一代的經營下成長至顛峰。
最早林家居新莊時,除了開闢林公館之外,也在擺接堡(即今板橋)開墾。約在道光25年至27年間,林家在板橋興建了弼益館,主要作為點收田租所得的稻穀,弼益館占地約150坪,是一座簡單的四合院。後為避漳泉械鬥,在咸豐3年建成舊大厝(即三落大厝)。此大厝構築方式特殊,面向北方,不設大門而設左右兩門,並有防禦性高的銃眼以供架槍而成今貌。建材有來自中國也有臺灣本地的珍貴高級木材,裝修十分富麗堂皇,是當時臺灣最佳的建築。光緒4年(西元1878年)起,林家為擴充家居,開始著手興建新大厝(又稱五落大厝),占地1200餘坪,是當時少有的大型建築。據信是因應當年林家的社會地位所興建的。 當年有能力興建園林庭園的,除了官衙之外,就是社會具有名望與地位的顯貴。為了追求居住的生活享受,或是希望利用精緻的園林建築來招待官家或生意往來的巨賈,往往不惜鉅資,興建精緻優美的園林庭園。臺灣南北各地都有建築優美的園林,其中以臺南吳園、新竹北郭園、板橋林本源園邸、霧峰萊園最為有名,並稱「臺灣四大名園」。
林本源園邸的興建時間,到目前並沒有考據出一個最精確的證據。一般來說,林本源園邸是隨著林家主厝興建而陸續完工的。興建時間,根據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的報告指出,約在光緒初年,於光緒14年增修,至光緒19年全部完工。林本源園邸的設計者究竟為何人呢?由於中國式傳統建築的工匠鮮少有人以大名流傳後世,但是傳統建築的概念、設計、施工大多由下列四組人士貢獻:主人、文人墨客、風水先生、建造工匠。至於修園所花費的金額,自然不在少數。根據多位專家的考證,林本源園邸的興建費用,至少有30萬兩,有學者更大膽推估為50萬兩。這是相當驚人的一筆金錢。
3-2 林本源園邸園林設計元素
圍牆
園林中的園牆亦稱景牆,依功能可分為圍牆、院牆、廊牆等,主要為分別林園內外及各景點之區隔。牆面的形式有多樣變化,有波浪牆頭的雲牆,有如階梯狀的階梯牆,如書卷型的書卷牆,以及屏牆。牆面上常鑿設漏窗、門洞、空窗,除了採光通風實際功能外,更有營造視覺藝術之功能。
漏窗
漏窗又稱花窗,是中國建築中獨特的藝術項目。施造方法通常在牆上預留空間,以紮筋支撐主體再和以土石,或以磚瓦磨製輪廓,然後鑲嵌於牆面,再以泥塑勾勒細部樣貌塗勻,最後敷彩。亦有以木條材料組成各種形狀的漏窗。
漏窗本身造型優美可供觀賞之外,視線的通透,使牆兩側的空間似隔非隔,景物若隱若現,增添園邸景致層次,幽深不盡,是園林造景藝術之表現。
林本源園邸之漏窗圖案的題材多取象徵高貴吉祥之意,形式可區分為以下四類:
一、 器物類:如古錢、花瓶、鼎、扇子、書籍...等。
二、 動物類:如蝙蝠、蝴蝶、螭虎...等。
三、 植物類:如竹、蓮、佛手、桃、石榴、南瓜...等。
四、 圖案類:如盤長、壽、卍、冰裂紋...等。
林本源庭園各漏窗所在:
方亭:瓶形、海棠形
方鑑齋:竹節漏窗。
來青閣:壺形、鼎爐形、瓶罐形、佛手瓜、蓮花、蓮葉。
橫虹臥月:如意形、瓶罐形。
香玉簃:雙錢形、雙桃形、十全漏窗。
觀稼樓:南瓜形、橘形、桃形、石榴形、冰裂紋、龜背紋、竹節漏窗。
定靜堂:蝴蝶形、蝙蝠形、書卷形。
月波水榭:扇形。
雕刻
林本源園邸建築裝飾中的雕刻工藝,技術精湛、精緻華麗。舉凡木雕、石雕、磚雕,多有建築裝飾藝術之經典作品。
雕刻作品沿襲了閩粵的裝飾風格,裝飾題材廣泛,可細分為人物、動植物、花鳥、器物、圖案、文字…主題,只要合乎趨吉避凶、勸戒教化、時代流行…等事項,皆被涵蓋在內。
雕刻的技法可分為圓雕、透雕、浮雕與線雕。雕刻材質可分為木雕、石雕、磚雕,即以此三類來欣賞林家園邸的雕刻之美。
圓雕:
又稱立體雕,是一種獨立不附著於背景上的立體雕作,適合由各角度欣賞,如「石獅」、「龍柱」等。
透雕:
又稱「漏雕」,為兩面透空的立體雕刻,因鏤空利於通風與採光,多應用於窗戶雕飾,如「螭虎窗」、「人物窗」等。
浮雕:
不透空的單面雕刻,以表現物象高低深淺及層次的立體感為主。
線雕:
又稱陰刻,以內凹的淺雕刻畫輪廓,適合做各種裝飾圖案。
園林建築
園林建築功能與其他類型建築一樣,有其物質功能的需求,如:讀書、待客、遊賞等。然而園林建築更必須考慮到景觀的要求,與鄰近的山、水、植物共同組成一處景觀;於建築中亦可觀賞到美好的景觀,既要成景又要得景。
園林建築類型相當多樣化,如:亭、臺、樓、閣、堂、屋、軒、榭、齋、陸橋、迴廊......等,各具有不同的功能與建築樣貌。林本源庭園空間中,包含多種園林建築類型。
(1) 廳、堂
廳、堂為房屋之大堂,外型均較為方正,屋頂高聳寬敞,裝飾精美,前後皆有庭院。主要功能為會客、祭祀、團體活動,通常都位於園林建築中的重要位置,也必須有良好的觀景位置。如林本源庭園中面積最大的定靜堂。另外軒、館也是廳堂的一種類型,但佔地比較小,布置於較次要的位置,也是作為觀賞功能的小型建築。
(2) 齋、室、房、屋
齋、室、房、屋多附屬於主體建築之旁,作為輔助性空間。由於不拘形式,這一類建築在園林中最為常見,變化也最多。齋室為齋戒修行之居或學舍書屋也可稱為齋,因此講求寧靜、樸實。如汲古書屋、方鑑齋等等。
(3) 樓、閣
樓、閣則指園林建築中的高層建築,於此可觀賞景致,因此建築華麗精緻,造型變化多端,是園林中的重要景點。樓與閣之分別,在於樓的底層大部分是厚重的磚牆,空間較為密閉;閣的底層以木結構為主,四周設迴廊顯得較通透。
(4) 榭
榭的意思是「憑藉」,所以榭這一類型的建築多半依靠庭園中某處而構成。如依水邊、花樹旁建築的小空間都可稱為榭。林本源園邸中的月波水榭即倚水而築,建築於水面上。而榭和軒、亭、舫的性質很接近,建築風格都是比較輕鬆不拘形式的。
(5) 亭
亭是中國式建築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由頂蓋、支柱和基座三部分構成。亭就是「停」的意思,供駐足、休憩、納涼、避雨、遠眺等,在林本源庭園中多處可見。由於佔地不大,造型變化更為多端,有的成為一景觀,有的成為觀景的絕佳點。
(6) 院牆
牆在中國式建築中,除了作為屏壁、確保安全及隱密性之外,在造園上也用來劃分空間,增加園景的層次,並導引參觀者的視線。院牆不高,牆上除開有門洞外,多設有空透的花窗,使得園內各景區既相隔又流通。
(7) 陸橋與迴廊
園林裡各景點須有小徑將它們串聯起來,以供主人與客人遊覽。為了求得景觀的變化,不用筆直的路徑,而是曲折迂迴的小路,有的沿牆而行,有的隨山勢而上。沿著這些曲折的遊廊、通道,設置各種造景,營造不移景異的效果,延長和擴展了觀賞的時間的空間。
假山
山與水是自然風景的靈魂,有山則靈,有水則活,從中國山水畫的盛行至園林中假山的布置,表現了人們對自然的觀察與鍾情。而要在有限的庭園面積中營造出山水的趣味,須做到「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結合造園家的藝術創造與工匠的技巧才能完成。林本源庭園中並不使用太湖石,造假山的手法也與中國華北地區園林不同。林本源庭園的主體假山是模仿漳州故鄉的山景所造,假山以磚石為裡,外抹灰泥,並和外牆互相結合,既有屏蔽作用,又有視覺上巒峰峻嶽的筆墨山水欣賞效果。
水池
園林造景有「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的說法,由此可見水池在園林中的重要性。園林水池多為人工挖鑿而成,形狀以曲折自然為原則。較大的水池,多用小橋分割成大小不均的水域,以增加水景的層次。除了觀賞之外,水池更負有調節氣候、救火等實用機能。林本源庭園並不是以大型園林慣用的湖泊式水池,而是以小型的集中式水面展現山水縮影。
園林中築假山闢水池,不僅是對自然的喜好,也有一些神話色彩。秦始皇為了長命百歲,派童男童女至東海神山尋取仙果,結果當然是無功而返,只好在咸陽築池堆蓬萊仙山以求神仙賜福。這種象徵仙島神仙的作法一直延續至後代。
3-3 林本源園邸園造景手法
中國式園林的發展歷史久遠,歷代已形成一套造景的理論,運用造景手法創造出具有層次變化的景觀,引發愉悅的心情與思想的感悟。
(1)
漸入佳境
遊賞花園如同欣賞一首絕妙的音樂,起承轉合,有一定的遊賞順序,以便體會造園者所要營造的整體效果。遊賞林本源庭園,樸素的汲古書屋即是第一景,接下來是寧靜優雅的方鑑齋水院,接著園邸最華麗的建築來青閣,逐步鋪陳,遊人更能體會絕妙的景致。
從汲古書屋要進入方鑑齋,要經過一段幽暗的廊道,平凡無奇的路徑,忽然眼前一亮,明媚的水池映入眼簾,讓人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
圖4. 漸入佳境 |
(2)
小中見大
比起大自然裡的好山好水,私家園林相對是袖珍玲瓏。要如何在這方寸之地遊賞,卻又能產生「宇宙無限」的感覺呢?於是造園者運用了「對比」及「烘托」等造景手法,即大小、遠近,或明暗的對比,讓遊賞者產生空間廣闊的感覺。
|
圖5. 小中見大 |
(3) 步移景異
傳統園林,遊賞路線是曲折、高低起伏的,利用迴廊、牆、橋的導引,使人們迂迴前進,眼中所見到的景觀,往往不能直線抵達的。造園者在行經的路線上,利用山水、建築、花木構成宜人的景觀,隨著引導的路徑,產生引人入勝的層次風景。
林本源庭園為林家用以追求精神生活、招待官家巨賈的園林。庭園中各種設施極盡變化,各具有獨特的功能,卻又主次分明,互相連通成為一整體。
|
圖6. 步移景異 |
(4) 多樣與統一
全園分為四個主要區域,一為作為書齋區的汲古書屋與方鑑齋;二為供貴賓下榻、聚會場所的來青閣,開軒一笑戲亭及觀賞花卉的香玉簃為其附屬;三為作為宴會場所的定靜堂,月波水榭為其附屬;四為觀稼樓及榕蔭大池。
園林中講究細部的處理,賦予建築豐富多彩的形象。庭園內單是花窗式樣,就有三十餘種,錯落得宜,與景觀協調統一。木建築中的斗拱,有螭虎拱、關刀拱、如意拱等各種形式;而螭虎拱又有滑溜逗趣、昂首挺胸等不同造型,這些變化融入建築當中,當人們細細品味時,處處有著驚喜。
|
圖7. 多樣與統一 |
(5) 借景
古代造園家計成曾說道:「得景無拘遠近」,意思就是將大自然的山光水色、名勝的佛寺塔影都可以「借景」來融合在園林建築中,成為園林的景色之一。如登上來青閣與觀稼樓,朝北均可見到淡水河以及觀音山的景色,近處可觀園林及稍遠處的農忙耕耘,交織成獨特的景觀。然而,由於都市開發,人口過於擁擠,現在傳統的園林已經很難從圍牆外的大自然借到好風景了。
|
圖8. 借景(但已被大樓擋住) |
(6) 對景
園林中的景觀兩兩相對,視線中彼此相對的一點,既可觀景,本身也是景觀。
|
圖9. 對景 |
(7) 框出如畫的風景
有時從建築物的窗框中,剛好發現一幅構圖絕佳的圖畫風景,這就是框景的技巧,利用建築物的門窗或兩柱之間形成的框架,將景致收入其中,如同欣賞一幅畫。
|
圖10. 框出如畫 |
(8) 障景
傳統建築中的園林,通常刻意不讓遊客「一覽無遺」的。因為園林山水若是一眼就看透,也就趣味盡失,韻味無存了。因此有限地使用障景,便是園林設計者的巧妙心思。
|
圖11. 障景 |
3-4 以現代主義思維探討林本源園邸園林設計
現代主義的現代派建築家所提倡的建築設計原則經過歸納後可以分為:
(1) 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
(2) 建築形象的邏輯性
(3) 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
(4) 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淨的體形
(5) 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在此將會以這五大點為林本源園邸進行進一步分析。
建築形體和內部功能的配合:
園林的興建理念為天人合一,並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精神,也因此園林造景都是師法於大自然。林本源園邸的主要建築有觀賞風景的觀稼樓,緊接著是三落大厝及方亭以及書庫汲古書屋,再往前走有讀書觀戲的方鑑齋,可遠眺景色的來青閣,再往前走幾步有橫虹臥月和可觀賞花木的香玉簃,再往前走有賞月的月波水榭及可宴客的定靜堂,及出口外有榕蔭大池。
其建築功能都不一樣,形體上遠觀來看是中式建築都有的燕尾頂,但是根據空間形式、造景、採光的需求不同而有不同的開窗、結構。形隨機能這一點,園林中的細部設計中都有達成。
建築形象的邏輯性:
園林建築中的廳堂樓廊.......等等,其建築設計的邏輯是有的,為什麼那樣施作的原因,都有著其目的性、遵循著中國人文思想。
靈活均衡的非對稱構圖:
園林中有著對景手法,因此林本源園邸還是有著對稱原則。
簡潔的處理手法和純淨的體形:
園林所用的裝飾、符碼都是擷取自中國的詩畫、文化、自然物,在園林的各個角落四處可見,也因此園林建築的設計手法與現代主義背道而馳。
在建築藝術中吸取視覺藝術的新成果:
林本源園邸建築的藝術與設計大多承自中國漳州地區的園林建築,因此在視覺藝術的新成果上較無發展。
第四章 結論
本研究以現代主義思維探討林本源園邸的目的為了解現代主義的思想和建築的同時,思考現代主義的缺點與不合理之處。而這不合理之處在現代主義發展到1960年代後就慢慢被人們所提出來,現代主義的建築雖然簡潔、外觀簡單、講求機能,但建築也因此慢慢地失去內涵、過於冰冷,彷彿過去人們生活過的足跡慢慢消失一樣。
雖然西方與中國在當時的建築都有著過度裝飾的陋習,只為彰顯自己的權貴,也因此簇擁了現代主義的出現,但現代主義的過度發展也使得建築過於理性、沒有內涵。無論現代、後現代,或是傳統、非傳統,過於極端的思想所帶來的東西終究使得建築失去了「本質」。林本源園邸的園林建築裝飾多,但造景上卻又別具巧思,利用造景來為建築營造出一種過渡、空白,林本源園邸他既現代又不現代,無論如何,他永遠不失建築的本質─「傳承先人的精神,為現代人所用。」
參考資料:
(1) 蔡源煌,1992,《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巿:雅典。
(2) 藍先琳,2003,《中國古典園林大觀》,天津:天津大學。
(3) 楊裕富,2004,《創意將作:建築與室內設計》,新北:田園城市。
(4) 楊裕富,2011,《敘事設計美學 四大文明風華再現》,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5) 楊裕富,2014,《傳統設計美學原論》,新北:暖暖書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 楊裕富,2015,《設計美學》,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7) 王其鈞,2017,《中國園林圖解詞典:看見中國園林細節之美》,新北市:楓書坊文化。
(8) 林本源園邸首頁:http://www.linfamily.ntpc.gov.tw/